“十道題有八道跟不上,這怎么行?”
“能不能再給個機會?”
這是十多年前考入社會學專業大一學生到周又和辦公室提出希望轉入土木工程專業時,周又和對學生現場面試后與學生的對話。
盡管學生對轉專業很真誠,但周又和沒有立刻答應。心想:理轉文的有過,文轉理的先例還未聽說過。尤其理工科對數理知識的要求,那是文科學生很難企及的。在得知社會學專業開設了《高等數學》課后,周又和深知所學內容也是與土木工程專業所學內容相差很大的。于是就先讓學生介紹學過哪些內容,然后就學過內容進行一問一答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
看到學生的真誠,可話又說回來,老師的使命不僅僅是教書,還有育人。既然這個學生那么想學土木工程,周又和最后答應了“那好吧,就給你一個月時間準備,到時候我們用同樣的方式進行考察?!?/p>
2021年11月23日,蘭州大學榆中校區天山堂。給大一新生講授《力學與工程概論》課前,剛公布被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的周又和教授回想起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建院之前教過的這名學生,以此來激年青的學子,并期待面前這些充滿活力的青年學生像他一樣,初生牛犢不怕虎。
一堂課改變了一個旁聽生
跑到辦公室來找周又和的,是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安永輝。他曾旁聽過周又和的課程,便想從原專業轉到周又和主管的土木工程。
但是文理科的學習內容差距如此之大,尤其是數學和物理知識,學習的深度完全不同。周又和擔心這個學生只是頭腦一熱,但又沒有直接拒絕,當即問了他一些《高等數學》課程的基礎知識。
不出所料,可以跟上的正確率只有兩成。
周又和給他指出了哪里存在問題,哪里回答的不準確。安永輝也承認確實有欠缺,但是還不死心,“能不能再給一次機會?”
“好吧,那就再給你一個月回去準備?!?/p>
過去了不到三周時間,周又和接到了安永輝打來的一電話。他說自己準備得差不多了,詢問何時可以進行面試。周又和告知,既然準備好了,那就在此電話上進行吧。當然,此次所問問題與前次不會一樣,但仍在學生學過的范圍內。經過此次考察,周又和發現這次的跟隨正確率達到了50%左右。
周又和感到詫異又驚喜?!拔矣X得他很好,文科生短時間內肯定不能完全達到理科的水平,但他是有天賦有能力也有態度,在如此短時間內就能快速提升,這很不容易?!庇谑钱敿淳屯饬怂霓D專業要求。
不負所望,一年以后,安永輝成為當時土木工程專業的年級(包括兩個班級)第一名,在后續學習期間,他還在《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上發表了2篇學術論文,并在大四的時候拿到了保研名額。作為蘭州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第二屆畢業生,前往大連理工大學在歐進萍院士指導下開啟了研究生深造。
2015年,29歲的安永輝破格晉升為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2017年又破格晉升為教授,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在專業領域內頗有建樹。
在周又和心里,這個學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坝龅竭@樣一個熱愛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雖然他的學習跨度很大,專業基礎有待提升,但我覺得是值得鼓勵并加以培養的?!惫膭顚W生找到和實現自己的興趣,盡早規劃自己的人生方向,成為他從新生第一課就與學生分享的觀點。
從“不喜歡”到一路進階
做老師幾十年,最讓周又和印象深刻的,還是剛工作的時候。
1977年,高考制度剛剛恢復,周又和如愿考上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原本他心儀數學專業,但由于當時學校亟需加強力學師資培養,于是就在所報相近專業的優秀考生中挑選。就這樣,周又和被調劑進入了力學專業師資班。
“當時對力學知之甚少,那個時候心情也不好,沒學到喜歡的專業,更沒有未來做老師的打算?!边@主要在于當時社會上普遍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度不高,但想到力學專業與數學、物理關系緊密,也能發揮特長,周又和便在機緣巧合下開啟了自己的“力學人生”。
到1982年1月大學畢業時,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度發生了很大轉變,不再是“臭老九”了。雖然上的是師資班,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留校當老師,只有成績好的才可被選留任教。
所幸周又和在大學期間十分刻苦,除了學好力學課程外,他也努力學好數學與物理課程。先后在學校組織的大學生數學與物理競賽中獲得榮譽,還在本科期間四周內開展的畢業論文取得研究成效,受到了指導教師的高度肯定。就此所撰寫的學術研究論文,后于1983年發表在學術期刊《華中工學院學報》上。
得益于這些成果,周又和在畢業時成功獲得了留校機會,成為一名力學老師。周又和對能留校任教師既感到非常高興和榮幸,同時又深深感到是一份沉甸甸的重擔。尤其在像華中工學院這樣的一流大學任教,責任就更大。
“留校開始幾年主要是干輔導老師的活,做的都是看似小事兒、雜活兒。主講老師講完課以后,我負責改作業,偶爾有機會上一下習題課?!?/p>
但就是這樣簡單的活兒,周又和干得有滋有味。那時老師是按承擔課程類的教研室進行管理的,周又和分在了理論力學教研室。三年半的時間,他逢課必到,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跟著不同的老師學習講課方式方法。期間還主動把一本前蘇聯出版的包含4000多道題的《理論力學習題集》全部做完。這讓他對力學課程的掌握有了全面提升,很快便得到了從輔導老師晉升為主講老師的機會。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成為主講老師前必須先由教研室組織試講?!暗谝淮卧囍v,教研室聽課老師說不行,太平淡?!敝苡趾筒辉阜艞?,回去后重新規劃授課內容,包括內容的取舍、時間的把握、重難點的劃定、關鍵步驟的處理,事無巨細,全部考慮周全?!耙粋€月后再次試講,終于通過了,成為《理論力學》的主講老師?!?/p>
成為主講老師后,周又和的干勁兒更足了。他找來不同版本的《理論力學》教材,詳細分析了各教材的特點,從章節順序、體系布局到例題適用程度、表述科學性,他都一一記錄分析,由此也發現了這些教材的優缺點,包括現有《理論力學》教材的不足,寫下了6個注記,為日后他重新撰寫《理論力學》教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采用邏輯嚴謹而又不失簡明直觀的由淺入深方式編寫講義,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他每周都去給學生答疑,一個晚上少則花兩個小時,多則直至深夜。有次答疑結束,發現學生宿舍門已經上鎖,只能不好意思地去叫門衛開門。
年輕的周又和跟學生很聊得來,再加上熱情輔導和作業全批(當時學校規定主講教師每次可以只批改1/3),深得學生好評。
很快周又和就直接從《理論力學》少學時的講授跨越中學時而直接被選派到多學時的講授。在1986年的一個學期末,教研室從北京拿到一份《理論力學》的教學評估試卷,用于同期四個大班9個小班的期末考試。四位主講教師中周又和是最年輕的,采用封閉式考試與改卷后,發現大班與小班的平均最高成績都出現在他帶的班級,同事們對他贊譽有加。這是他首次從教學中體驗到成功的滋味。
“教材就像劇本,老師就像演員。教材誰都能拿得到,但是如何把握角色、如何處理細節,每位演員都有自己的方式?!敝苡趾驼f。
一門課,只為讓學生找到對力學的熱愛
1999年,力學學科經學校調整進入到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安排的輔導員為學物理的老師,對力學專業特點不熟悉。按當時學校規定,大二結束時學生可以申請轉專業。雖然此時周又和是負責力學專業及學科的學院下設力學系主任,但審批轉專業卻為輔導員同意就可以了。于是,2001年力學專業一屆本科生才30多名,結果這屆就往外轉了10多位。
調查后發現,學生之所以轉走,其實是受到了一些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影響,認為力學專業是“夕陽學科”,都去追求計算機等“朝陽專業”。而實際上,轉出去的學生并不都能得償所愿,甚至還有少量學生想要再轉回來。
“當時轉專業流程比較簡單,一些學得不好的學生進校就想著轉出去,認為成績不好是專業的原因。結果出去了之后成績也并沒有明顯的提升,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p>
周又和認為,學生有轉專業的權利,但是需要有制度要求,不能讓學生把“學不好”單純歸因為對本專業不感興趣,這樣只會對學生造成更大的耽誤。于是,他建議學院形成制度:只有成績排在前10%-20%的學生才可以轉專業。
與此同時,周又和深知,留下學生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學生學得好才是一位老師的真正使命。
在此之前,《力學與工程概論》這門課是由周又和的愛人鄭曉靜老師(2009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為大三的學生講授。由于課程內容豐富,開拓了學生的眼界,學生們對專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反響很好。
為了糾正大家的片面認識,減少盲目轉專業的試錯成本,二人商量后決定在學生一進校時的第一學期就講這個課,擴大他們的專業視野,讓學生對力學有了一定了解后,再做決定?!皩W生的觀念是很重要的,他認為你這個學科還有干頭,對國民經濟或者對科學發展都有影響,學習才有干勁兒。所以我覺得要加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教育,讓他們知道力學大有可為?!敝苡趾驼f。
到2007年,鄭曉靜因工作原因不再講這門課,周又和拿過接力棒,開始為本科新生講授《力學與工程概論》。他在鄭老師的內容基礎上,又增加了力學發展歷程、前沿問題和眾多典型工程事故?!俺送倒p料等責任事故外,很多工程事故都是力學相關部分還沒有做到位的地方,這對于力學與工程學科學者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 周又和如是說,“這樣結合講,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力學的動態發展,另一方面也把我們的最新科研成果穿插其中,讓學生看到了力學的發展前景?!贝撕?,學生對專業學習就穩定了,即很少出現向外轉出的情形。鑒于這一成效,周又和接手這一課程后不久就將這一課程拓展到新成立的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全院新生(含力學、地質工程和土木工程三個專業),堅持至今。
“周老師雖然是學術大咖,知識游刃有余,但他講課不會很生澀,反而很注重觀察同學們的興趣點,深入淺出,經常分享已經畢業的學生正在做的項目及其成果,告訴我們這門課的具體應用,幫助我們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所以我會認真學習這門課程?!?021級地質工程專業學生孫冰心說。
現在回頭看,周又和覺得,“只有知識水平達到了一定的寬度和廣度,才會對這個專業有足夠的認識,興趣和熱情也自然隨之而來?!边@是他的切身感受,也是他的學生逐步成長成熟所領悟到的學習真諦。
一直講到老
院士給本科新生講課是大材小用嗎?
周又和不這么認為。
在他看來,“好的科研人員就是要為學生講最基礎的課程,因為他有更好的理解和處理方式?;A知識雖然難度不大,但其講解絕不是照本宣科,基礎知識都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無數前人總結精煉來的,必須有足夠的大局觀、歷史觀,才有可能把它講好?!?/p>
工作至今,周又和一直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結合。2013年,周又和在上海參加一教學交流的學術會議,做了40分鐘的理論力學教學研究報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人員聽完之后,立刻聯系他問是否有出教材的想法。一問才知道,周又和的報告內容就是從他的課程當中截取的片段,已經給學生講過三四遍了。專家們聽了也覺得不可思議,“周又和又搞科研又搞基礎教學,怎么能忙得過來呢?” 實際上,當時周又和已經給本科生講了七八門課程,授課時長超過2400個學時。
“本科生第一年形成的觀念很重要。大學和中學的學習方式完全不一樣,觀念不轉變,對專業的認識和學習方法都難以走上正軌。迷茫時期最關鍵的是鼓勵,如果沒有好老師正確引導并拉一把,有些人可能低迷一段時間就失去信心了?!被谟H身經歷,周又和十分重視大一新生的教學培養,這也是他堅持給本科生上課的原因。
2015年,由周又和獨立撰寫編著的66萬字的《理論力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書正是周又和結合科研成果以及多年教學經驗,在本科教學方面取得的又一顯著成果。
“基礎知識就相當于科研人員的武器,科學研究就是我們的戰場。武器性能越好,使用得越熟練,進攻起來準確性和有效性自然就更高。這是我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的看法?!敝苡趾驼f,“如果只搞科研,不反哺教學,就難以充分發揮基礎知識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如果長期只關注課程,不進行科學研究,那就很難帶領學生開拓新的視野?!?/p>
“力爭上游競揚帆,學海行舟引潮掀。前程寬廣護天地,沿峭碩果令神嘆。光陰如箭穿心過,明媚日月照人還。似曾相識非舊貌,錦色百花開滿園?!?011年,從事力學學習與工作34年的周又和寫下這首詩,表達他對力學發展前景的展望。曾經那個“不太情愿學力學做老師”的學生,如今已是中國科學院院士(2021年)、國家杰青(2000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999年)、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帶頭人(2011年)……
從教四十載,周又和身上積累了數不清的榮譽標簽。光環之外,當他站在三尺講臺上時,始終未忘記一個身份——老師。
上課鈴聲響起,周又和準時走進教室。從后排到前排,同學們爆發出熱烈掌聲。
2021級理論與應用力學專業學生佘億宣和同學們早早來到教室,得知自己的老師當選院士,大家也感到由衷的高興?!半m然周老師已年過花甲,但他身上的‘少年感’的確會感染到我們,這是一種神采飛揚、談笑風生、不被時光所束縛的最佳狀態?!?/p>
周又和站上講臺,雙手示意大家停下掌聲?!拔磥砦疫€愿意給大家上課,一直講到老,這一點堅定不移?!?/p>